“兴华创新实践”育人模式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探索
一、引言
素质教育,离不开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教师教育自然更应该是素质教育。正所谓“素质教育师资、素质教育打造”。然而,基础教育长期以来的“应试”现实,通过“原材料供应”和“市场需求”的双重作用,制约着教师培养的“入口”和“出口”,倒逼教师教育接轨“应试教育”。
为实施素质教育,国家构筑人才培养“立交桥”、合理分流成才之路的战略思路明确,自上而下推动力度也很大,但应者寥寥,因为自下而上诸多对接的“最后一公里”不是没有修通,就是路况太差。高校的教师教育工作者,对此感受可能尤为深刻。他或她越是不甘心充当“应试”工具的复制机器,越会感到素质教育旅途的艰难。这种上、下对接不畅的生态,决定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不可能通过齐步走的方式一蹴而就,而只能以星火燎原的方式实现。自下而上突围力量与自上而下推动力量的“立体联通”处,正是燎原形成的突破点。
由广西师范大学“物理与科学技术教育”团队和桂林兴华科学教育研究院人员为主组成的“兴华团队”,就是一股在素质教育困局中自下而上奋力突围的力量。在物理与科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本职工作中,团队长期坚持并践行培养科学技术素质型教师的目标,在取得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等一系列成果,于教师和团队层面实现师资培养诸多环节联通的基础上,终于通过2007年开启并加速发展的“兴华创新实践”,在团队、师范生和教育用人单位之间,找准了对接基础教育改革创新需求这一各方利益的共同点,不仅使师范生教学“临床实践”机会不足等问题自然化解,而且自下而上地铺就出科学技术教育特长型师资人才的成长通路,与国家素质教育推进实现“立体联通”。
二、改革创新理念、核心内容与实施推广路径
科学教育,尤其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对于人的科学素质,起着“塑造”、“养成”和“成型”的作用。而一个人的科学素质既包括必要的科学知识和对科学的理解,也包括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价值观。中小学科学教育,无论是以《物理》、《化学》这样的分科课程,还是以《小学科学》、《初中科学》那样的综合课程的形式呈现,理所当然,唯有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质为终极目标的科学素质教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的科学教育。兴华团队从形成到这20年多年的心路历程,都围绕着这一基本信念所展开。
1. 坚守并在师范生培养中践行科学素质教育理想
作为师范大学的学科教学论教师,其教学本职工作通俗地说就是“教大学生怎样去教中学生”。因此,面对教师的“生产”不得不以应试教育的“产品”为“原材料”的无奈,如果定位自己的工作目标是“教大学生怎样去教中学生考大学”,似乎顺理成章。反之,就无法回避三个令人左右为难的问题。首先,教师培养定位,究竟如何在对接基础教育的现实和未来之间抉择?其二,在师范生教学能力发展所需“临床实践”机会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如何落实实践育人?其三,为提高师范生将来作为教育新人求职的竞争力,相关学科教学论教师结合学科的教育教学指导被寄予厚望,但真正有效的指导必然是一个“精耕细作”的过程[①],他们的投入在高校学术评价中得不到相应体现的情况下,如何才能长期坚持?
1988年,罗星凯在广西师范大学开始了他至今乐此不疲的教师培养工作。置身“甲天下”的桂林,当高中物理教师时就开始阅读国际物理教育期刊的他不甘心充当“应试”工具的复制机器,立志要让教师教育能与身边的山水相媲美,一个汇聚志同道合者的团队由此逐渐形成。坚信科学教育对于振兴中华的极端重要性,团队取“兴华”之名以自勉,并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真正不负“兴华”之名的科学教育,必须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终极目标。于是,科学素质教育成为团队始终不变的追求。团队成员明确自我定位为“教大学生怎样去提升中学生的科学素质”,并坚持“用我们希望师范生将来去教的方式教他们”的原则,将素质教育理念身体力行地落实于培养素质教育所需师资的实践之中。多年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在高校教学成果评选和国家质量工程建设中,获得了高度认可[②]。
值得庆幸的是,团队并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而是冷静地认识到,众多褒奖所肯定的工作,虽然抓住了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所进行的努力确有成效和特色,但总体上还是在一个平行层面的作为,且是团队多年超常付出的结果,推广示范作用有限。要真正影响基础教育“应试”的现实,应该更积极主动地构建科学素质教育实践能力施展的平台,从教学团队的层面自下而上地开辟科学素质教育的新航道,与自上而下的国家素质教育战略“立体联通”。
2. 对接基础教育创新需求,开辟师范生教学实践通途,化挑战为机遇
突破的转机在2008年初出现,桂林德智外国语学校因突遇物理老师缺人临时求援,团队顺势提出通过长期接下该校一定量的课程、探索团队与中小学无缝对接合作建设师范生教学实践平台的计划。在张殷老师的指导下,姜培和詹慧中两位研究生以不懈的努力,让学校和学生逐步接受了团队指导下两个准教师顶下一个教师岗的合作模式,与中学共建无缝对接教学实践平台的渴望从此变成了现实。师范生通过这个平台,进行基于团队组织、多渠道指导、特色资源支撑和同伴合作互助的教学“临床实践”成了常态,有效地培养了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与桂林德智外国语学校合作的成功,给了团队师生很大的信心。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无缝对接,成了团队非常明确的目标。可大家心里十分清楚,就对接的内容而言,这样的合作实际上还是不对等的。我们的准教师与在职教师相比,经验相对不足是天然的,也是短期内难以改变的。说到底,师范生教学“临床实践”机会供不应求这个老大难问题还是没有找到可持续、可推广的解决之道。
第二次转机出现在2008年底,北京十一学校邀请团队就科学教育特色建设开展合作。十一学校不仅重视学生考大学、而且在意学生升入大学后的作为。团队派不善言谈但喜欢钻研实验的硕士研究生程军涛前往北京,让他结合在十一学校课程教学的实践,完成毕业论文工作。结果他工作很出色,让校方很满意。师生共建的《探究科学》校本课程、协同开发的教学资源以及团队学生作为教育新人在工作中出众的表现,都成了让人称道的特色(附件1第C-7页)。
与北京十一学校的合作,让团队人更真切地触摸到了科学素质教育的需求。现实中虽然应试教育如火如荼,给人好像只有应试型教师才吃香的错觉。其实,社会并不喜欢应试教育的“产品”,最求之不得的反而是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的人才。在中小学,有教育理想、有改革创新追求的学校和校长也并非个别。教师教育应该旗帜鲜明地对接教育改革创新的需求,为基础教育突围应试教育的困局,起到应有的推动和引领作用!
抓住了“对接基础教育改革创新需求”这一关键,团队人确实有眼前一亮、茅塞顿开的感觉。师范生教学经验相对不足,若承担特别依赖经验的任务,他们几乎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但正因为缺乏经验,他们可能思维定势和得失顾虑相对较少、可能更乐于学习和接纳新事物,这种心态恰恰是承担改革创新任务最需要的。正是“对接创新需求”的选择,让准教师们的一个软肋,反而成了优势,成了他们“穷则思变”的动力。自2009年2月以来的5年里,团队先后有7位硕士研究生、3位本科生被派到北京十一学校进行每人至少半年的教学实践。要论学业考试成绩,他们中多数并不出类拔萃,但却一个个越来越自信阳光,乐于与人合作和分享[③],深得校方师生好评,后来的就业也都十分顺利。此后,更多学校不断加入合作行列,一些科技场馆也慕名而来,以至于申请参加实践的学生,不仅都能如愿,而且无一不满载而归。如果不是对接创新需求,获得这样皆大欢喜的结果只能是一种奢望。正因为如此,团队人此后提到教学实践时,总要在前面加上“创新”二字,并贴上“兴华”标签,“兴华创新实践”成了师生心中的团队“特产”。
3. 对接基础教育改革攻坚师资需求,推动教育新人创新成长平台升级发展
“兴华创新实践平台”大规模拓展和提升时机的到来,得益于管理者的慧眼。广西教育厅设立“广西‘物理与科学学科’教师教育创新示范平台建设”项目,确定由罗星凯牵头组织广西区内高校相关专业力量与当地中小学建立基于教学团队层面、能真正驱动双方实施科学素质教育行动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④],后又启动了“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创新实验”工作,选择20所实验学校,探索通过《通用技术》新课程的创新实施、落实提升高中生科学技术素养的课程目标[⑤]。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和信任,让团队科学素质教育的追求,不仅内容上自然拓展到技术素养教育,与国际上科学、技术、工程教育等多学科融合(STEM)的发展趋势接轨,更对接上了规模化、区域化的教育改革创新需求,使“兴华创新实践”的发展,有了层次更高和规模更大的平台,但无疑也是把团队推上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攻坚克难的前沿。因为一个真正的大难题立刻摆在了团队面前:在现行考试评价制度下,如何推动普通高中“实践育人”类新课程的实施?
2003年启动的国家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新增了《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这样综合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突出的课程,其必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一门课程在高中的实际地位,早已按其在高考中所占的分量排定了座次,这就是常常被人诟病的高考指挥棒操纵高中教育的无奈现实。要使新设的《通用技术》课程不至于被边缘化,自然的思路是先确立其在高考中的地位。可高考的空间早已拥挤不堪,能腾给《通用技术》的十分有限。而《通用技术》这样“实践育人”取向的课程,一旦滑向与知识性、系统性相对较强,课程实施条件相对较成熟的传统学科课程通过考试竞争学科地位的境地,无异于削足适履、得不偿失。
而如果放弃对考试功利的追逐,退一步则海阔天空。高中新增《通用技术》课程,旨在弥补学生技术素养的缺失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不足,与《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学科课程一道,形成对高中学生完整的科学技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而要将高远的目标落到实处,在考试评价改革真正到位之前,对仍然被考试绳索紧缚的传统学科课程,可能不能抱过大的希望,而把希望更多地寄托在《通用技术》这样新增的非传统学科课程上,是更现实的选择。因为,尚未被考试功利染指之处,也许会很冷清,但也最有可能发生真正意义的变革!
舍弃考试功利,换来回归教育本质追求的自由,这就是团队为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创新实验顶层设计的战略选择。做出这样的选择不易,而要取得成功则更难。因为,作为一项教育改革实验,要取得支持改革方案的实验效果,最大的难度就是参与实验的高中学校一开始不容易做到真的很重视,无论是要学校舍得派骨干教师转行任课,还是课时安排不打折扣或挤占,没有考试动力驱动,他们往往会左右观望,不敢放胆前行。可若是实验没有真做、没有做到位的话,又怎么能验证改革方案呢?更不用说去吸引和带动更多学校加入实验行列了。
真要庆幸有“兴华创新实践”一步一步的成功发展,需要攻坚克难的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创新实验,成了“兴华创新实践”大显身手的舞台。基于“新教师最有可能用的教学方式就是他们被教的方式”这一得到教育研究和实践支持的结论,团队人认定:经过创新实践培育的教育新人,最有可能去“实践育人”。于是,进入实习阶段的物理和科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经过特别培训后被作为志愿者派到实验学校担当重任。对接基础教育改革创新需求,新课程实验攻坚成了他们教学能力发展的机会。学生们最后以不负众望的表现,回报了团队的信任,证明了准教师在教育改革攻坚克难中担当重任的可行性。来自广西师范大学、贺州学院、广西玉林师范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学院和湛江师范学院等合作院校的72名大四学生和17名高年级研究生,先后通过迄今已开办3期的“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创新实验师资班”集中学习8周后被实验学校选为志愿者前去顶岗实践,在高中新课程创新实验中施展才干、快速成长(附件1第C-26页)。整体实施效果令人欣喜,志愿者们在师资班学习和学校实践期间的表现、学校对创新实验工作重视程度和对志愿者需求的逐步提升,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佐证。
在创新实验师资班,大学生与中学教师同堂学习,他们学习的动力,让团队里任课最多的一位老师有了这样的评价:“...在我25年大学教师生涯中,他们是我眼里学习最自觉、最认真、最急切想提高自己能力的一批大学生[⑥]。”
在实验学校,他们最打动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们的,也还是与众不同的“动力”。温待明和韦斯林分别是广西师范大学和玉林师范学院物理专业的大四学生,2013年9月作为志愿者到了柳州铁路一中。在他们的博客上,该校胡冬梅校长留言道:“好几次晚上7点多钟经过通用技术教室,还看到两位年轻老师在忙碌着,顿生感动之情;听不少老师说学生很喜欢上通用技术课,更觉得新课改大有作为。我们一定努力做好创新实验探究工作,真正走上创新人才的培养之路[⑦]。”两个教育新人不俗的表现,让许多学校无暇顾及的一门课程,在一所名校有了它的位置。
志愿者的表现与学校创新实验推进的密切关系,在柳州九中和梧州二中这样升学竞争处于弱势的学校,则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尽管需要从学校自筹经费中支付报酬给志愿者,但这两所学校聘用志愿者人数最多时都到了3个,两所学校的实验工作也都因此走在了20所实验学校的前面。这很快带动起其它的实验学校,开始对志愿者刮目相看、争相增补聘用计划。在每期师资班结业时举行的实验学校与志愿申请者双选会上,一次比一次人气旺盛的场面,让人看到的是这样一幅难得的教育风景:通过“兴华创新实践”平台,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这块很多人要么啃不动、要么不愿啃的“硬骨头”,竟然被一群初出茅庐的志愿者咬住不放,啃得有滋有味[⑧]。而只要看了志愿者们一个一个晒出的幸福,就不难理解奇迹发生的缘由[⑨]。正是这些直抵教育本质的变化,让越来越多的高中学校看好创新实验。2014年春节刚过,广西教育厅就决定扩大规模开展实验(附件1第C-23页)。
三、改革创新成果及其特色与意义
多年的坚持终于取得突破,源于团队在理念、实践和机制三方面的创新突出。所取得的教学成果特色鲜明,对教师教育改革的示范推广意义已经凸显。
1. 坚守用素质教育打造素质教育师资的理念不动摇,改革设计思路独特、时机把握得当,抓住了化解教师教育难题的关键
团队最具创新特色和推广意义的教学改革成果,就是不仅长期坚守回归教育本质的目标,致力于从教学团队层面联通诸多教育环节、铺就物理与科学教育新人素质培养通路,而且在此基础上找准时机,设计并成功实施了“对接基础教育特色发展、改革创新需求,与中小学共建师范生科学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创新实践平台”的系统改革行动,使高校团队、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三方诉求得以统一于一处,协力于同一方向,自下而上地与国家推进素质教育战略实现了“立体联通”。
2. 改革实施团队在长期践行科学素质教育理念的过程中善于不断创新,积淀了丰厚的实践智慧和创意资源,攻坚克难能力出类拔萃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毕竟对接创新需求这样的定位对于教育新人来说难度不小。可庆幸的是,团队不仅有面对困难坚守科学素质教育理念的执着,而且一直坚持与教学改革实践高度融合的科学教育学术研究,研究成果影响深广[⑩],不仅荣获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06年),得到基础教育界的好评[11],更有当代教师教育者所需的前瞻视野[12],以及不断改革创新的行动智慧[13],以及科学实验探究资源创新研发的擅长[14]。加上团队先后成功举办“93桂林中外物理教师学术交流会”和“99国际物理教师学术交流会”后,对外交流成为常态。2007年成立了广西师范大学国际科学教育协会理事会(ICASE)科学教师研修中心,更是成为交流的一个稳定平台(附件1第C-123页)。在“同大师对话、与高手切磋、向同行学习”的过程中[15],团队不断成长进步,积聚了攻坚克难的勇气和能力,蓄势待发。
3. 兴华学术创业平台机制创新、运行顺畅,改革创新保障有力
对接终端用户改革创新需求共建科学素质教育能力发展创新实践平台的成功,让团队立下了“深深扎根终端用户,智慧开拓新航道,领跑素质教育突围”的鸿鹄之志。团队注册成立桂林兴华科学教育研究院,为支撑协同创新、助力高远理想的实现搭建了学术创业平台。其超越体制局限、聚集科技素质教育急需人才的效果很快显现。通过研究院聘用的特长突出的人才,不仅有效缓解师资队伍力量不足、有力保障协同创新实践平台的运行,而且成功构建出科技教育特长人才成长通道,更直接地自下而上与国家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战略“立体联通”。毕业一年已取得二项国家专利和多项技术研发成果的现任研究院技术研发主管田若平,从他自认为的丑小鸭变回天鹅的成长故事[16],就是这一机制创新深远意义最生动的体现。正是有了独特有力的保障[17],“兴华创新实践”得以不断发展,使一群大学教师从给学生谋出路、给自己脱困境出发开始的朴素行动,得以提升为对接国家战略的大局作为。
四、结束语
一群不甘心做“应试教育”推手的师范大学教师,20余年在师范生培养的一线坚守自己选定的“教大学生怎样去提升中学生科学素质”的本职,在崎岖山道困惑前行中,也一直在寻觅一条将个人和团队追求与国家和民族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接通道。不曾想2007年团队从解决学生教学实践机会难题出发与一个中学开始的合作,在2008年初开始至今的6年里奇迹般地发展成了一条在师生们的脚下越走越宽的创新实践之路。从一开始举团队之力帮助两个研究生站稳讲台、终于获得一个学校乐意留出教学岗位常年作为团队指导下师范生教学实践的平台,到成功对接部分中小学建设科学教育特色的创新需求、开始稳定和有规模地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教学实践和施展所长的机会,再到后来对接基础教育改革的攻坚需求、发展出协同广西区内其他师范院校较大规模地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不仅有效地解决师范生教学实践机会的供需矛盾,而且为改革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突破基础教育攻坚师资“瓶颈”,趟出了一条对接之路,与落实国家人才培养多样化、突围素质教育困局的战略,实现了“立体联通”。所有这一切被人称为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的突破,其实都只在一念之间。正如一位物理教育行家评价团队的工作时所说:“一个认为自己的学生原本就是天鹅的老师,带出了一批又一批认为自己的学生原本就是天鹅的学生,还有什么样的教育奇迹不会发生?”(附件1第C-126页)。
[①] 罗星凯. 德国物理师范教育的观察与思考[J].物理通报,1997年(10):1−5.
[②] 在教学成果“师范生物理实验教学技能培养的研究与实践”1993年获国家级二等奖、“师范生物理教育系列课程整体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理科师范生科学探究教学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和“深化《中学物理教学论》的改革,提升地方师范大学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分别于2001、2005和2009年连续三届获广西自治区级一等奖的基础上,《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2007年获国家精品课程称号(2013年又被立项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物理学实验教学中心”2009年获批国家级示范中心建设单位、罗星凯2009年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团队2010年获评国家级教学团队。
[③] 2014年刚到那里二周的韦显交留言:“师兄在这里,压力也挺大,毕竟身边同事不是博士就是清华北大的,但不会自卑,反而很有自信和底气!因为我们研究所的教学理念是很先进的,我们开展的科学、技术探究教学模式,是最接近教育本质的东西,这些不管是在京城名校,还是山区学校,都是迫切需要的,...”
http://blog.risechina.org/u/3134/archives/2014/19798.html
[④] 桂教师范[2011]93号
[⑤] 桂教基教[2012]88号
[⑥] 罗星凯主编. 他们,原本就是天鹅──一群教育新人创新实践成长心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第145页.
[⑦] 参见“和你们一起努力的人(游客)”发表的评论:http://blog.risechina.org/u/3796/archives/2013/19328.html
[⑧] http://blog.risechina.org/u/122/archives/2014/19732.html http://blog.risechina.org/u/122/archives/2014/19766.html
[⑨] 陈春禧,也晒晒创新实践的幸福:http://blog.risechina.org/u/965/archives/2014/19779.html
陈德凯,愿我的弯路换来你的前行:http://blog.risechina.org/u/4107/archives/2014/19791.html
周晓庆,坚持的理由:http://blog.risechina.org/u/1134/archives/2014/19769.html
魏鼎,梧州二中──又一个温暖的地方:http://blog.risechina.org/u/1231/archives/2014/19778.html
[⑩] 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这一重大国家行动中,团队负责起草的“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方案被教育部、人事部采纳,报送国务院最终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领导小组所批转。
[11] 《基础教育课程》杂志2005年第1期曾发表一篇题为《一个大学教授的基础教育情结》的文章,开篇有如下的描述:“……,只要是实验区听过他的课、与他交谈过的人,也许不知道他从哪里来,甚至记不得他的名字,但是却记住了科学探究是怎么一回事。他走过的课堂,总会留下点什么,总是能让人心灵为之震服。他由此而‘小有名气’。……” http://jcjykc.cersp.com/Magazine/m200509/200509/21.html
[12] 在物理教育学科专业面临诸多挑战的现实下,团队认准了向科学与技术素质教育自然延伸、拓宽培养口径的专业发展之路,为物理专业毕业生进入校外科教场馆和中小学科学与技术教育岗位夯实了基础。为先行开展相应的高层次人才培养,2007年3月,由罗星凯教授牵头完成了教育硕士增设科学与技术教育学科领域的方案,并经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第二届教育指导委员会通过上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复后正式在全国执行。
[13] 例如,2010年,教育部国培计划项目招标,以罗星凯作为首席专家申报的高中物理示范性项目在全国唯一中标。此后又连续承担2011、2012和2013年的教育部示范性项目任务,培训被学员誉为“丰厚、甜美的精神大餐。……味道达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http://blog.risechina.org/u/1622/archives/2010/12751.html)”
[14] 团队打造的“兴华科学探究乐园”,以融实验方法创意、技术设计高招和教育思想智慧于一身的特色,让来访参观考察者流连忘返。2012年9月13日,时任国务委员的刘延东副总理莅临视察指导,临走时对罗星凯等人说:“你们做得非常好,让我耳目一新……。”http://sp.risechina.org/201209/3577.html
[15] 2012年7月28日至8月1日,美国全国物理教师协会(AAPT)夏季年会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举行。罗星凯团队以科学实验探究方面的创新成果获得大会特别邀请,被安排做三场交流,其中一场为全体大会演讲。http://sp.risechina.org/201210/3579.html
[16] 田若平. 我也是天鹅?载:罗星凯主编. 他们,原本就是天鹅──一群教育新人创新实践成长心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第95-102页.
[17] 团队自办的兴华科学教育网,对创新实践平台建设作用独特、意义非凡,更是一个体制创新的重要成果。